placename:
嘉川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嘉川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achuan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54 to 125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20977 E 106.2122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嘉川县(554—1252年)
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兴乐县为嘉川县。为宋熙郡治。北周因之。①故治即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②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县属利州。大业元年(607年)属义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年)复属利州。贞观二年(628年)属静州。十七年(643年)属利州。天宝元年(742年)属益昌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利州。③永泰元年(765年)割属集州。④宋咸平五年(1002年)复属利州。⑤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省入绵谷县。⑥
注:
①《太平寰宇记》卷140集州嘉川县:“本汉葭萌县地。宋武帝于此置宋熙郡及兴乐县,后入于魏,至恭帝元年改兴乐为嘉川县,取嘉陵江所经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利州。唐贞观二年改属静州。十七年复属利州。永泰元年割属集州。”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宋熙郡治嘉川县(上册,313页)。
②《清嘉庆一统志》第144册,卷391《保宁府二·古迹》:“嘉川废县,在广元县东。……按:《齐书州郡志》郡治兴平,即兴乐之讹也。”《太平寰宇记》卷140集州嘉川县:“本汉葭萌县地。宋武帝于此置宋熙郡及兴乐县,后入于魏,至恭帝元年改兴乐为嘉川县,取嘉陵江所经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利州。唐贞观二年改属静州。十七年复属利州。永泰元年割属集州。……东游水,一名宋熙水,自三泉县界西南流,又合西游水,又屈曲东南流,经县东一百一十步,又西南流入义清县界。”故治即今四川旺苍县西南嘉川。
③《隋书》卷29《地理志上》:“义城郡后魏立益州,世号小益州。梁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又改曰利州,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统县七:……嘉川,旧置宋熙郡,开皇初废。”(第3册,822页)《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利州下。隋义城郡。武德元年改为利州,领绵谷、葭萌、益昌、义清、岐坪、嘉川、景谷七县。二年置总管府,管利、龙、隆、始、蓬、静六州。三年割绵谷之东界置南安州。四年割景谷置沙州。七年又割岐坪、义清二县置南平州。其年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督利、龙、隆、始、沙、南安、南平、静八州。利州领绵谷、葭萌、益昌、嘉川四县。八年废南安州,割三泉县来属。贞观元年废沙州。二年废南平州,复以景谷、岐坪、义清等县来属。其年以嘉川属静州。六年罢都督府,以州当剑口,户不满万,移为中州,又降为下州。天宝元年改为益昌郡,仍割三泉属梁州。乾元元年复为利州。……嘉川,隋属静州。贞观十七年割属利州。”(第4册,1531页)《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利州益昌郡,……本义城郡,天宝元年更名。……县六:……嘉川,中下。”(第5册,1035页)
④《太平寰宇记》卷140集州嘉川县:“本汉葭萌县地。宋武帝于此置宋熙郡及兴乐县,后入于魏,至恭帝元年改兴乐为嘉川县,取嘉陵江所经为名。隋开皇三年罢郡,以县属利州。唐贞观二年改属静州。十七年复属利州。永泰元年割属集州。”
⑤《宋史》卷宗89《地理志五》:“利州……嘉川,咸平五年自集州来隶。”(第7册,2222页)
⑥《元史地理志》无此县。《读史方舆纪要》卷68四川广元县:“嘉川城……元并入绵谷县。”(第4册,2925页)并省确年无考。按:《元史》卷60《地理志三》:“广元路,唐初为利州,又改益昌郡,又复为利州,宋为利州路,端平后兵乱无宁岁,地荒民散者十有七年。元宪宗三年立利州治,设都元帅府。至元十四年罢帅府,改为广元路。”(第5册,1437页)盖端平乱后,一直没有恢复过。今姑作废于蒙古宪宗三年(12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