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巫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巫县 (simplified Chinese)
W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77 to 279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09457 E 109.8892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巫县(前277—279年)
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改楚郡为巫县,属南郡。汉高帝元年(前206年)属临江郡。五年(前202年)复属南郡。景帝二年(前155年)复属临江郡。中二年(前148年)复属南郡。王莽天凤元年(13年)属南顺郡。刘玄更始元年(23年)复属南郡。①故治在今四川巫山县北中和。②后汉因之。③建安十三年(208年)属临江郡。④建安十四(209年)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县属之。⑤二十一年(216年)属固陵郡。⑥二十四年(219年)地入吴,是年吴又分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县属之。章武元年(221年)地入蜀,固陵郡当废,县属蜀固陵郡。二年(222年)二县地又入吴,巫县当属宜都郡。⑦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分宜都郡置建平郡,县为郡治。⑧晋太康元年(280年)移今巫山县治。⑨
注:
①《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名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年复为临江。中二年复故。莽曰南顺。属荆州。……县十八:巫。”(第6册,1566页)《史记》卷5《秦本纪》:“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今中郡。”(第1册,213页)《水经》卷34《江水注》:“江水以东迳巫县故城南,县故楚之巫郡也。秦省郡,立县以隶南郡。吴孙休分为建平郡,治巫城。”(《水经注疏》本,2828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今作秦昭襄王年(前227年)改巫郡为巫县,属南郡。王莽改制、更始复名,均有专门考证。
②《清嘉庆一统志》第146册,卷398《夔州府二·古迹》:“巫县故城,在今巫山县东。《战国策》:苏秦说楚威王曰:南有巫郡。《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十年取楚巫郡。《水经注》:巫县故城之巫郡,城缘山为墉,周十二里一百十步,东西北三面,皆带傍深谷,南临大江,故夔国也。《旧唐书地理志》:巫县旧治巫子城。《寰宇记》:巫山县在夔州东南七十二里。故城在今县北。晋移于此。县本夔子熊挚所治。今多熊姓者。”《太平寰宇记》卷148:“夔州,云安郡,今奉节县。……巫山县,东南七十二里。《史记》云:秦昭王三十年伐楚取黔中巫郡,汉改为巫县,属南郡。故城在今县北。晋移于此,立建平郡。梁武帝废郡。隋加山字,县本夔子熊挚所治,县今多姓熊者。”(光绪金陵书局本)据上引《水经注》记载,巫县县城三面环山,南面临江,与今巫山县治相同,《寰宇记》谓晋前县治在县北者,大致在今巫山县北“中和”,其形势今县同。1991年编《巫山县志》卷宗30文物胜迹:“巫县县城遗址,古巫县县城,在今大昌镇,县治于晋初移今巫峡镇,以前系巫县县治成在地。”(549页)大误。
③《后汉书》志第22《郡国志四》:“南郡,秦置,……巫,西有白帝城。”(第12册,3479页)
④《晋书》卷15《地理志下》:“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魏武尽得荆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阳郡,又分南阳西界立南乡郡,分枝江以西立临江郡。”(第2册,454页)是巫县在枝江西,则属临江郡。
⑤《宋书》卷37《州郡志三》:“宜都太守,《太康地志》、王隐《地道》、何志并云吴分南郡立;张勃《吴录》云刘备立。按《吴志》,吕蒙平南郡,据江陵,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县。初权与刘备分荆州,而南郡属备,则是备分南郡立宜都,非吴立也。习凿齿云:魏武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为宜都。”(第4册,1119页)清洪亮吉撰谢钟英补注《补三国疆域志补注》:“习凿齿曰:魏武平荆州,分南郡枝江以西为临江郡。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为宜都。钟英按:《张飞传》: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孙权传》:建安十四年刘备领荆州牧。《先主传》:定江南在领牧前。是改临江为宜都,系十四年事。洪氏从习凿齿作十五年,非也。”(《二十五史补编》本,3134页)
⑥《华阳国志》卷1《巴志》:“巴东郡,先主入益州,改为江关都尉。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汉丰、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本,71页。巴蜀书社,1984年)
⑦《三国志》卷55《吴志·潘璋传》:“权征关羽,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第5册,1300页)据《三国志》卷38《蜀志·关羽传》:“(建安)二十四年……权遗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第4册,941页)是建安二十四年荆州地入吴,则权分宜都为固陵郡当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按: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固陵郡,《潘璋传》建安二十一年分宜都巫、秭归二县置。”(《二十五史补编》本,第3册,2948页)又云:“固陵郡,《吴志潘璋传》权分宜都巫、秭归二县为固陵郡,以璋为太守。考其时为建安二十一年。今考《华阳国志》,先主改巴东为固陵郡。是时宜都属先主,故以宜都之巫县移入固陵。二十四年关侯败后,巫县当入吴,还属宜都,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