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新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新都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ndu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619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83139 E 104.16055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益州 Yi Zhou from 619 to 718
益州 Yi Zhou from 719 to 741
蜀郡 Shu Jun from 742 to 756
成都府 Chengdufu from 757 to 980
益州 Yi Zhou from 981 to 987
成都府 Chengdufu from 988 to 993
益州 Yi Zhou from 994 to 1058
成都府 Chengdufu from 1059 to 1235
成都府 Chengdu Fu from 1731 to 1911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新都县(619-1912年)

唐武德二年(619年)复分成都县地置新都县,属益州。①故址即今四川新都县治。②天宝元年(742年)改属蜀郡,至德二年(757年)改属成都府。③前蜀天复七年(907年)地入前蜀,属成都府。后蜀明德元年(934年)地入后蜀,属成都府。④宋干德三年(965年)春,平后蜀,地入宋,仍属成都府。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属益州。端拱元年(988年)复属成都府。淳化五年(994年)复属益州。嘉佑四年(1059年)复属成都府。⑤1236年(蒙古太宗八年)为蒙古所占,属成都路。⑥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为明玉珍所据。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称帝,建国号夏。明洪武四年(1371年)为明所有,属成都府。⑦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张献忠所据,建大西国。清顺治三年(1646年)地入清。⑧清一代属成都府。⑨1913年裁成都府留县,属四川省。⑩

注:
①《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成都府“隋蜀郡。武德元年改为益州。……二年,又置新都、什方二县。”(第5册。1663页)《元和郡县志》卷31《剑南道上》成都府新都县:“武德二年分成都县地重置。”(下册,771页)《新唐书》卷42《地理志六》成都府新都县:“武德二年置。”(第4册,1079页)。
②新都县何时从今县东二里迁至今县治,无明确记载。《太平寰宇记》卷72益州新都县:“本汉旧县,属广汉郡。后置新都郡。故城在今县东。隋移理于此。”按其它志书均无载迁治事,疑唐初复置新都县时迁治。姑作此时移治。
③《旧唐书》卷41《地理志四》:成都府“天宝元年,改益州为蜀郡,……十五载,玄宗幸蜀,驻跸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驾回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第5册,1664页)《太平寰宇记》卷72益州:“至德二年十月驾还西京,改蜀郡为成都府,长史为尹。……自后不改。皇朝因之。”兹从《旧唐志》改于至德二年。
④《新五代史》卷63《王建传》:天佑三年(906年)唐封王建为蜀王,次年907年王建称帝。史称前蜀。(第2册,787页)《新五代史》卷64《孟知祥传》:934年孟知祥在蜀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第2册,802-803页)《资治通鉴》卷266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九月巳亥,蜀王“即皇帝位,国号大蜀。”(18册,8685页)《资治通鉴》卷278后唐清泰元年(934年)正月,:“蜀将吏劝孟知祥称帝,巳己,知祥即皇帝位于成都。”(第19册,9102页)《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自剑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为蜀。”(第三册,714页)
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干德三年(965年)春正月,平蜀。(第2册,146页)《宋史》卷89《地理志五》:“成都府……县九,……新都。”(第7册,2211页)《元丰九域志》卷7成都府:“唐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皇朝太平兴国六年降为益州,罢节度。端拱元年复为成都府,剑南西川节度。淳化五年复为益州。嘉佑四年复升为府。”领县九,“新都。府北四十五里。”(上册,307-308页)
⑥《元史》第1册卷2《太宗纪》: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冬十月,阔端入成都。诏招谕秦、巩等二十余州,皆降。”(35页)《元史》第5册卷60《地理志三》:“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成都路……元初抚定,立总管府,设录事司。至元十三年领成都.嘉定.崇庆三府,眉、邛、隆、黎、雅、威、茂、简、汉、彭、绵十一州。”成都路领新都县。(1434页)
⑦《明史》第12册卷123《明玉珍传》:“至正十七年(1357年)“(徐)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3701页)“二十二年(1362年)春,(玉珍)僭即皇帝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3702页)详情不明。《明史》第1册卷2《太祖纪二》:洪武四年(1371年)秋七月“辛酉,傅友德下成都,四川平。”(26页)《明史》第4册卷43《地理志四》:“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为府。……领州六,县二十五。……新都。府北。”(1022页)
⑧《清嘉庆一统志》140册卷383《四川统部》:“崇祯末,为流贼张献忠所据。本朝顺治二年讨平之。置四川省。”(4页)《明史》第26册309《张献忠传》:“顺治三年,献忠尽焚成都宫殿庐舍,夷其城,率众出川北,又欲尽杀川兵。”(7976页)《清史稿》第2册卷4《世祖本纪一》:顺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巳已,……斩献忠于阵。……四川平。”(104页)
⑨《清嘉庆一统志》第141册卷384《成都府一·建置沿革》:“新都县,在府北五十里。………明属成都府。本朝因之。”《清史稿》卷69《地理志十六》:成都府领新都县“南,难。府北五十里。”(第9册,2210页)
⑩《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简表》46页。内政部编,商务印书馆,1947年。
Copyright: 2025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