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圉县 (simplified Chinese)
Y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2 to 27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33805 E 114.70449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圉县(约22--约272年)
约更始元年复改益岁为圉县(1),属淮阳郡(2),东汉建武十七年(41年)属淮阳国(3),永平十六年(73年)属淮阳郡(4),建初四年(79年)属淮阳国(5),章和元年(87年)属淮阳郡,二年(88年)属陈国(6),约永初元年(107年)改属陈留郡(7),三国魏太和六年(232年)后属陈留国(8),约西晋泰始八年(273年)废(9)。故址在今河南杞县南圉(于)镇镇(10)。
注:
(1)《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淮阳国,莽曰新平。(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635页)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陈留已无复有郡矣。”颜师古注引苏林曰:“陈留圉县,莽改曰益岁。(12册,4137~8页)谭其骧《新莽职方考》:陈留郡引《莽传》云“案事在天凤之后,兹编以天凤为断,故仍立此郡。(《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62页)按:《王莽传》此事列在天凤元年,据文意又似在元年后,惟具体不知何时,今统作此年改。又《长安志》卷1《总叙》:王莽分三辅为六尉郡,“更始元年,三辅各复其旧。”(长安县志局,1930年,1册,2页。)益岁虽不属三辅,今县名亦参照此年复旧。
(2)《后汉书志》21《郡国志三》:陈留郡“圉,故属淮阳。”(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48页)
(3)《后汉书》卷42《阜陵质王延传》:建武十五年封淮阳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三十年,以汝南四县益淮阳国。(5册,1444页)
(4)《后汉书》卷42《阜陵质王延传》:永平中延有罪,徙封阜陵王。(1444页)卷2《孝明帝纪》:永平十六年,淮阳王延徙封阜陵王。卷3《孝章帝纪》:建初二年,诏还淮阳事者,令归本郡。(1册,120、137页)可见,延徙封后,淮阳为郡。
(5)《后汉书》卷3《孝章帝纪》:建初四年,徙常山王昞为淮阳王。(137页)
(6)《后汉书》卷3《孝章帝纪》:章和元年,淮阳王昞薨。(156页)卷50《淮阳顷王昞传》:建初四年,徙为淮阳公,立十六年薨,未及立嗣。(6册,1678页)《后汉书志》20《郡国志二》:陈国,高帝置为淮阳,章和二年改。(12册,3429页)卷50《陈敬王羡传》:及帝崩,遗诏徙封为陈王,食淮阳郡,其年就国。(1668页)
(7)《后汉书志》21《郡国志三》:陈留郡“圉,故属淮阳。”(3448页)卷50《陈敬王羡传》:陈敬王羡封为陈王,食淮阳郡,其年就国,立三十七年薨,子钧立,永元十二年,封钧六弟为侯,后钧有罪,坐削圉等三县,永初七年,封敬王孙为侯。(1668页)则圉县从陈国(淮阳)划出在永元十二(100年)年至永初七年(113年)之间,今取其中,当永初元年(108年)。
(8)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陈留郡,太和六年为陈留国。领有圉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54-5页)
(9)《魏书》卷106《地形志中》:梁州阳夏郡圉城“前汉属淮阳,后汉、晋属陈留,后罢。景明元年复,后改。”(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32页)《晋书》卷14《地理志上》陈留国不载。(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8页)《宋书》卷37《州郡志三》雍州弘农太守:圉县令,《晋太康地志》无此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44页)按:《地形志》晋有,后罢;《宋州郡志》云《太康志》无,《太康志》在太康三年(282年),上距晋初泰始元年(265年)为十七年,或晋初有,太康三年前罢,今作泰始八年(273年)废。
(10)《太平寰宇记》卷1《河南道一》:开封府雍丘县“圉城,在县南五十里。”(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清嘉庆一统志》卷187《开封府二·古迹》:圉县故城,在杞县南,县志,今名南圉镇。(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69册)《河南省地名词典》:杞县圉镇,在城关镇南25公里,西汉圉县治此,唐贞观元年废县,称圉镇至今,古迹有圉城遗址。(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73页)按:唐、宋雍丘,金改杞县,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