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小黃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小黄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aohu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21 to 44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4.78681 E 114.47829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小黄县(约前221--446年)
约秦始王二十六年(221)置(1),属砀郡,高帝五年(前202年)属梁国,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属陈留郡(2),永光三年(前41年)属济阳国,建昭五年(前34年)仍为属陈留郡(3)。新莽天凤元年(14年)属治亭郡,更始元年(22年)复属陈留郡(4),东汉同(5)。三国魏太和六年(232年)后属陈留国(6),西晋同(7)。十六国后赵属建昌郡,前燕、后秦、后秦等复属陈留郡(8),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年)并入外黄县(9)。治今河南开封县北小黄集(10)。
注:
(1)《战国策》卷6《秦策四》顷襄王二十年:黄歇说秦昭王有“小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上册,242页)《史记》卷78《春申君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7册,2388页)、《资治通鉴》卷4周赧王四十二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册,150页)作“黄”。《汉书》卷75《京房传》:幸梁王,补小黄令。(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0册,3160页)《史记》卷8《高祖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汉仪注》:“高帝母起兵时死小黄城,后于小黄立陵庙。”(2册,342页)《后汉书志》21《郡国志三》兖州陈留郡小黄县李贤注引《汉旧仪》作“高祖母起兵时死县北。”(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12册,3448页)按:黄有小黄、外黄,《战国策》小黄,《史记》、《资治通鉴》黄,如尚未能肯定今本《战国策》是否正确,但据《京房传》高祖初,已有小黄县,高祖刘邦秦二世时起兵,则据《汉旧仪》至迟秦末也有小黄城(或作县);今作秦有此县。
(2)《汉书》卷28《地理志下》:梁国“故秦砀郡,高帝五年为梁国。”陈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领有小黄县。(6册,1636、1559页)
(3)《汉书》卷14《诸侯王表》:定陶共王康,元帝子,永光三年三月立为济阳王,八年徙山阳。(2册,423页)按:济阳即原济川。
(4)《汉书》卷99中《王莽传中》:天凤元年,“制诏陈留大尹、太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以封丘以东付治亭;治亭,故东郡。以陈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荥阳。陈留已无复有郡矣。”(12册,4137~8页)谭其骧《新莽职方考》:陈留郡引《莽传》云“案事在天凤之后,兹编以天凤为断,故仍立此郡。(《长水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上册,62页)按:《王莽传》此事列在天凤元年,据文意又似在元年后,惟具体不知何时,今统作此年改;王莽亡后复旧。
(5)《后汉书志》21《郡国志三》。3447页。
(6)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卷2:陈留郡,太和六年为陈留国。(《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3册,2854-5页)
(7)《晋书》卷14《地理志上》陈留国。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18页。
(8)《晋书》卷14《地理志上》兖州。(420页)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2后赵、卷3前燕、卷4前秦、卷5后秦。(《二十五史补编》,3册,4102、4124、4149、4161页)
(9)《魏书》卷106《地形志中》:梁州陈留郡小黄“真君八年并外黄,太和中复。”(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7册,2533页)
(10)《史记》卷8《高祖本纪》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小黄故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三里。”(342页)《太平寰宇记》卷1《河南道一》:开封府陈留县“小黄城,汉县名,,属陈留,故城在今县东北三十三里,亦曰小黄园。”(清光绪八年,金陵书局本)《读史方舆纪要》卷47《河南二》:开封府陈留县小黄城,县东北三十里,或谓之下黄,今地名小黄村。(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2册,1979页)按:1957年陈留县并入开封县,今开封县东,陈留镇北有小黄铺,距离相当,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