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宜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宜都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du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19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39239 E 111.45792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宜都县(619年——1911年)(钱林书编写)
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宜昌县置。为江州治。(1)治所即今湖北枝城市。(2)六年(623年)为东松州治,贞观八年(634年)改属峡州。(3)天宝元年(742年)属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峡州。(4)五代不改。(5)北宋同。(6)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属峡州路。(7)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属峡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夷陵州。(8)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荆州府。(9)1912年裁府留县,属湖北省。(10)
注:
(1)《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硖州宜都县:“汉夷道县,……隋改为宜昌,属荆州。武德二年(619年),置江州,领宜昌一县,寻改为宜都。”(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4页)《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山南道》峡州宜都:“本宜昌,隶南郡。武德二年更名。”(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28页)按:姑作武德二年(619年)改为宜都县,为江州治。
(2)唐《通典》卷183《州郡十三·古荆州》峡州宜都县:“汉夷道县故城,在今县西。”(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5册,4866页)《太平寰宇记》卷147《山南东道六·峡州》宜都县:“在今县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4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4《荆州府一·古迹》夷道故城:“在宜都县西北。……魏武分南郡置临江郡,刘备曰宜都,治在县东四百步。”(《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7册,22页)又清崔培元《宜都县志》卷1下《地理古迹》夷道城:“《纪要》在县西北。……旧《志》今县治西一里有夷道故城,此即汉县旧治也。”(《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同治五年刊本影印,1975年,344册,148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荆州府宜都县,康熙起即治今湖北省宜都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238页)按:宜都县1987年改为枝城市,当作宜都县治即今湖北枝城市。
(3)《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硖州宜都县:“武德二年(619年),置江州,领宜昌一县,寻改为宜都。六年,改江州为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废东松州,尽以三县属硖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4页)《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四·山南道》峡州宜都:“本宜昌,……武德二年更名,以宜都及峡州之夷道置江州,六年曰东松州。贞观八年(634年)州废,省入宜都,来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28页)
(4)《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山南东道》硖(峡)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夷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硖(峡)州。”领有宜都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册,1553、1554页)
(5)《旧五代史》卷58《唐书·李琪传》:“昭宗播迁,(琪)衣冠荡析,琪藏迹于荆、楚间,自晦其迹,号华原李长官。其堂兄光符宰宜都,尝厌薄之。”(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3册,783页)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2《十国地理表下》荆南:峡州领有宜都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622页)
(6)《宋史》卷88《地理志四·荆湖北路》:峡州领有宜都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95页)
(7)《元史》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峡州路:本峡州,“元至元十三年归附,十七年(1280年)升为峡州路。”领有宜都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18页)
(8)《明史》卷44《地理志五·湖广》夷陵州:元峡州路。“太祖甲辰年(元至正二十四年,即1364年)为府。九月降为州,直隶湖广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领有宜都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082页)按:当作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属峡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属夷陵州。而属府时间短,不与表示。
(9)《清史稿》卷67《地理志十四·湖北》荆州府宜都县:“顺治初属夷陵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8册,2178页)
(10)郑宝恒《民国时期政区沿革·北京政府时期》湖北省荆南道江陵县:本旧荆州府附廓首县,1912年1月裁府留县。宜都县当属湖北省。(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