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枝江縣 (traditional Chinese)
枝江县 (simplified Chinese)
Zhiji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71 to 107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37009 E 111.69465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枝江县(771年——1072年)(钱林书编写)
唐大历六年(771年)复置。属江陵府。(1)治所在今湖北枝江县百里洲西部、松滋县老城镇北。(2)五代同。(3)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松滋县。(4)
注:
(1)《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山南道》江陵府江陵郡:“本荆州南郡,天宝元年(742年)更郡名。肃宗上元元年号南都,为府。”又在所领枝江县下曰:“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长宁县。二年省枝江入长宁。大历六年(771年)复置枝江县,省长宁。”(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4册,1027、1552页)
(2)《水经·江水注》:江水又东,“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以枝江为称。……盛弘之曰:县旧治沮中,后移出百里洲。”会贞按:“《通鉴》晋元兴三年《注》,沿沮水上下为沮中。”又曰:“《沮水经》,沮水东南过枝江县东南,入于江。此县旧治沮中之证。其迁出百里洲,古地志皆不言在何时。《枝江县志》,东晋时,避苻坚之难,移治百里洲。《舆地纪胜》,百里洲在枝江县。《图经》云,其上宽广。在今县东。接江陵县界。明嘉靖中,为江水冲断,分为上百里洲、下百里洲。”(《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854、2855页)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64《荆湖北路·江陵府上》枝江县:“《元和郡县志》云:本汉旧县,在八里洲,其西首曰岑头,县居其上。”(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195页)清查子庚修《枝江县志》(一)卷2《地理志中》百里洲故城:“王《志》曰:晋避苻坚之锐,荆州刺史命向戌移沮上旧城于此,今遗垒犹存。”(《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清同治五年刊本影印,1975年,350册,27、28页)按:姑作东晋建武元年(317年)迁治百里洲旧城。清《湖北舆地图·枝江县舆图》在县东北百里洲西部有旧城(今松滋县老城镇北)。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荆州府枝江县治,即今湖北省宜都东南枝城(枝江镇)。(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9年,238页)当东晋时县治在今湖北枝江县东南百里洲西部、松滋县老城镇北。《太平寰宇记》卷146《山南东道五》荆州枝江县:唐上元二年废枝江入长宁。“至大历六年复废长宁,却立枝江于旧地,即今邑也。”(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6册,12页)则唐时所治也当在此。
(3)《旧五代史》卷43《唐书·明宗纪》:长兴三年(932年)夏四月戊午,中书奏:“准敕重定三京、诸道州府地望次第者。旧制以王者所都之地为上,今都洛阳,请以河南道为上,关内道为第二,河东道为第三,余依旧制。其五府,按《十道图》,以凤翔为首,河中、成都、江陵、兴元为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2册,590页)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112《十国春秋表下》荆南:江陵府领有枝江县。(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622页)
(4)《宋史》卷88《地理志四·荆湖北路》江陵府枝江县:“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松滋。”(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