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應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应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ng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454 to 605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94600 E 113.5696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应城县(454年——605年)(钱林书编写)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分安陆县置,属安陆郡。(1)治所即今湖北应城市。(2)齐不改。(3)梁同。(4)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为城阳郡治。北周同。(5)隋开皇三年(583年)属安州。(6)大业二年(606年)改名应阳县。(7)
注:
(1)《宋书》卷36《州郡志二·司州》安陆太守“领县二”。《校勘记》曰:“按此云领县二而下实安陆一县,疑脱去应城县。《南齐书·州郡志》有应城县。《元和志》、《寰宇记》并云分安陆立。本书《孔季恭传》言‘大明中安陆应城县民张江陵’云云,则宋世安陆郡有应城县至确,今《宋志》无之,盖脱去。”(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06、1114页)又清赓音布等修《德安府志》(一)卷1《地理上·沿革》应城县:“南(朝)宋析安陆西南境始置应城县。”其下引应城李《志》曰:“孝建元年(454年),以安陆县为安陆郡治。析安陆南境置应城县,应城县为县自此始。”(《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十四年刊本影印,1970年,117册,53页)按:故作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分安陆县置。而《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安陆郡》应阳县:“西魏置,曰应城。”(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3页)按:以为西魏置应城,当误。
(2)清《嘉庆一统志》卷343《德安府·建置沿革》应城县谓:“汉安陆县地,南北朝宋置应城县,属安陆郡,齐因之。西魏兼置城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应阳,仍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应城,属安州,元和二年省入云梦,太和二年复置。五代梁开平元年又改曰应阳。唐同光元年复故。宋属德安府,元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云梦县,十三年复置,本朝因之。”(《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7册,2页)按:从置县至明,县治未见迁徙。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德安府应城县治,即今湖北应城县(今为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6页)当应城县历代所治,即在今湖北应城市。
(3)《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司州》安陆郡领有应城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79页)
(4)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3《司州》安陆郡领有应城县。(《二十五史补编》,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4册,4413页)
(5)《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安陆郡应阳县曰:“西魏置,曰应城,又置城阳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3页)又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5《山南下·安州》:“城阳郡治应城。”(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上册,455页)据《太平寰宇记》卷132《淮南道·安州》云梦县云:“本汉安陆县地,后魏大统十二年(546年)于云梦古城置云梦县,因以为名,属城阳郡。”(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4册,5页)按: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引《太平寰宇记》作“大统十六年”,当版本不同耳。姑作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置城阳郡,治应城县。而《太平寰宇记》卷132《淮南道·安州》应城县下又云:“本汉安陆县地,宋于此置应城县。后魏大统十七年(551年)改属河南郡,其年又改属祁水郡。”(24册,6页)又清赓音布等修《德安府志》(一)卷1《地理上·沿革》应城县:“北周改城阳郡应城县为镇,隶郧州。陈仍以应城为县,隶安州,未几没于周。”(《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据光绪十四年刊本影印,1970年,117册,53页)均与之不同。
(6)《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安陆郡应阳县曰:“西魏置,曰应城,又置城阳郡。开皇初郡废。”(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3页)据《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为州。(3册,807页)又《太平寰宇记》卷132《淮南道》安州云:“隋文帝初郡废而州存。”(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4册,1页)当作开皇三年(583年)属安州。
(7)《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安陆郡应阳县曰:“西魏置,曰应城,……大业初县改名焉。”(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3册,893页)又《太平寰宇记》卷132《淮南道》安州应城县云:“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应阳县。”(金陵书局,光绪八年刊本,24册,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