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竟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竟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ngli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78 to 13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48291 E 112.84528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南郡 Nan Jun from -278 to -207
南郡 Nan Jun from -278 to -203
南郡 Nan Jun from -206 to -156
南郡 Nan Jun from -202 to -156
临江国 Linjiang Guo from -155 to -154
南郡 Nan Jun from -153 to -151
临江国 Linjiang Guo from -150 to -149
江夏郡 Jiangxia Jun from -121 to 13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竟陵县(前278年——13年)(钱林书编写)

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置。属南郡。(1)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东荆河西岸、汉江南。(2)秦不改。(3)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改属临江国,四年复属南郡,七年属临江国。中元二年(前148年)又属南郡。元狩二年(前121年)改属江夏郡。(4)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为守平。(5)

注:
(1)《史记》卷15《六国年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击楚,拔郢,更东至竟陵,以为南郡。”(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2册,742页)《水经·沔水注》:“巾水又西迳竟陵县北,西注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411、2412页)按:当作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置竟陵县,属南郡。
(2)《水经·沔水注》:女观“湖水又东入于杨水。杨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巾水出县东一百九十里,西迳巾城。城下置巾水戍,晋元熙二年,竟陵郡巾戍山得铜钟七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迳竟陵县北,西注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杨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杨口。”(《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410——2412页)据此,郦时竟陵县治当在杨水东岸巾口之南,秦竟陵县当在杨水南岸,约与巾口相对,巾水系是东西流入杨。杨守敬《水经注图》置竟陵于杨水南岸,竟陵大城于汉水西、杨水北、巾水之西,巾水作自北而南流入杨,皆误。而置杨口于今潜江市西北东荆河口,大致相当。故郦时竟陵县治当在今潜江市西南不远,而纳巾、吐柘处,正当在今潜江市附近,巾水当即今之通顺河或洛江河。竟陵大城即秦、汉竟陵县,则在东荆河西岸、汉水西南岸。又《史记》卷73《白起列传》: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唐张守节《正义》:“故城在郢州长寿县南百五十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7册,2331、2332页)唐长寿县治即今钟祥县治。其南百五十里,正当在今潜江市西境,与《水经·沔水注》所载合。当秦、汉竟陵县,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北东荆河西岸、汉江南。而明《万历承天府志》卷19《古迹》沔阳州景陵县古竟陵城:“在县(今天门市)西北二十里巾港河西。”(《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362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42《安陆府·古迹》竟陵故城:谓“在天门县西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6册,14页)与之不同。
(3)谭其骧《秦郡新考》:“南郡。《秦本纪》,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攻楚,取郢为南郡。”(《长水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上册,2页)当秦时竟陵县仍属南郡。
(4)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南郡亦为秦郡,项羽分封诸侯时以之同长沙、黔中两郡置为临江国。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临江国除,南郡复故。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三月复以南郡置临江国封子阏;四年,临江王薨无后,国除为郡,七年十一月,复置临江国;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国除复为郡,此后南郡未再置国。南郡虽经两度短暂置国,但领域未尝变化。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郡割东部数县地合衡山郡西半置江夏郡。(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34、135页)《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江夏郡领有竟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7页)
(5)《汉书》卷28上《地理志八上·江夏郡》竟陵:“莽曰守平。”(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6册,1567页)按:具体改名年代未详。据《汉书》卷99《王莽传中》曰:天凤元年(14年),“郡县以亭为名者三百六十,以应符命文也”。又曰:郡有内郡、近郡、边郡,“合百二十有五郡。九州之内,县二千二百有三”。(12册,4136—4137页)据此,姑作县在新莽天凤元年(14年)改名。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