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合肥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合肥县 (simplified Chinese)
Hefei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3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1.86446 E 117.27646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合肥县(583—1911年)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汝阴县为合肥县。为庐州治。①故治即今安徽合肥市治。②大业三年(607年)改庐州为庐江郡。县为郡治。③唐武德三年(620年)改庐江郡为庐州,县为州治。天宝元年(742年)改庐州为庐江郡,县为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庐州,县为州治。④五代吴、南唐有其地,因之。周显德五年(958年)地入周。⑤北宋仍为庐州治。⑥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庐州路。县为路治。⑦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改庐州路为庐州府。县为府治。⑧清因之。⑨1912年废府留县,属安徽省。⑩
①《隋书》卷31《州郡志下》:庐江郡“梁置南豫州,又改为合州。开皇初改为庐州。统县七,……合肥。”“合肥,梁曰汝阴,置汝阴郡。后齐分置北陈郡。开皇初郡废,县改名焉。”(第3册,875页)《隋书》卷29《地理志上》:“高祖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炀帝嗣位……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第3册,807页)隋开皇初当为三年(583年)。
②《读史方舆纪要》卷26合肥城“《城邑考》:(庐州)府城相传后汉建安中,刘馥所筑。唐贞元中,刺史路应求以古城皆土筑,特加甓焉。宋乾道五年淮西帅郭振筑斗梁城,横截旧城之半,跨金斗河北,而阻绝旧城于斗梁之外,自是相继修茸。元初毁天下城郭。至正中兵起,州人仓卒为木栅以守,寻因故址修茸。明初克庐州,立江淮行省于此,命俞通海摄省事,因修城浚濠以为固。后复颓坏。弘治十年,复经营之。……或以为今城即宋郭振所筑故址。”(第2册,1194页)
③《隋书》卷3《炀帝纪》:大业三年:“夏四月……壬辰,改州为郡。”(第1册,67页)
④《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庐州,上。隋庐江郡。武德三年改为庐州,领合肥、庐江、慎三县。七年,废巢州为巢县来属。天宝元年改为庐江郡。乾元元年复为庐州。旧领县四:……合肥,汉县,属九江郡。旧县在北。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水合,故曰合肥。梁置合州,隋初为庐江郡,皆治此县。”(第5册,1576页)
⑤《舆地纪胜》卷45《淮南西路》庐州:“吴及南唐据有其地。……周世宗平淮南,……《通鉴》在周显德五年。”(第2册,1820页。中华书局影印惧盈斋本)
⑥《宋史》卷88《地理志四》:庐州领合肥县。(第7册,2183页)《舆地纪胜》卷45《淮南西路》庐州“领县三,治合肥。”“合肥,倚郭。”(第2册,1820页。中华书局影印惧盈斋本)
⑦《元史》卷59《地理志二》:“庐州路,上。……至元十三年,设淮西总管府。明年,於本路立总管府,隶淮西道。……县三,合肥,上。倚郭。”(第5册,1411页)
⑧《明史》卷40《地理志一》庐州府:“元庐州路,属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七月为府。”(第4册,923页)按太祖甲辰年即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⑨《清嘉庆一统志》第41册,卷122《庐州府一建置沿革》:合肥“元为庐州路治。明为庐州府治。本朝因之。”
⑩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简表》22页,商务印书馆,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