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營道縣 (traditional Chinese)

营道县 (simplified Chinese)

Yingdao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23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50342 E 111.98637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零陵郡 Lingling Jun from 23 to 264
营阳郡 Yingyang Jun from 265 to 274
零陵郡 Lingling Jun from 275 to 344
营阳郡 Yingyang Jun from 345 to 514
永阳郡 Yongyang Jun from 515 to 588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营道县(23-620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刘玄更始元年(公元23年)由九疑亭复名。⑴治所在今湖南宁远县驻地舜陵镇东南下胡家(冷水镇南)。⑵属零陵郡。⑶宝鼎元年属营阳郡。⑷寻还属零陵郡。⑸东晋穆帝时改属营阳郡。⑹南朝宋、齐、梁、陈因之。⑺隋开皇九年(589)平陈,冷道、舂陵两县并入。⑻属永州。⑼大业三年(607)属零陵郡。⑽唐武德四年(621)迁治今湖南道县驻地道江镇西。⑾


⑴据统一考证。
⑵嘉庆《清一统志》卷371《永州府二》:“冷道故城,在宁远县东。汉置。《水经注》:九疑山东北为冷道县界。又曰:冷水北流,径冷道县西南,县指冷溪以为名。隋省入营道。《旧唐书?地理志》:汉冷道县古城,在今延唐县东南四十里,隋废入营道,仍于冷道废城置营道县,武德四年移营道于州郭,乃于此置唐兴,天宝元年改为延唐。按:《旧唐志》既曰冷道城,在延唐东南,又曰隋于冷道废城置营道县,唐改名。二说自相背缪。参考《新唐志》,盖隋移营道治冷道城,萧铣又分营道置梁兴县,至唐改梁兴为唐兴,非复冷道故治也。”(《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37册,1页)。
《湖南省志》第2卷《地理志》第2篇《沿革》第2章《城治与要地考》:“冷道故城汉置冷道县。‘冷道’见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古地图》。1976年经实地调查,发现故城位于今县治东城公社胡家大队,城北长方梯形,南北有门,南垣长约120米,东垣约180米左右。四角高隆外凸似楼堡,周围有护城河;城中有陂地。城内发现东周时期的陶鬲、陶豆和大量汉代筒瓦、板瓦及印纹硬陶等。又,1960年长沙西汉文景时期古墓中还出土了‘冷道尉印’一枚。‘尉’是县邑管理治安的‘长吏’。《后汉书?百官志》:‘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冷道可能只设尉一人。(周世荣《长沙出土西汉印章及有关问题研究》,见《考古》1978年第4期)以上为汉置冷道县的物证。《旧唐书?地理志》:‘隋平陈,废冷道入营道县。仍于冷道废城置营道县。武德四年(公元1621年),移营道县于州(道州)郭。仍于此置唐兴县。天宝元年(公元724年)改为延唐。’《水经注》:‘冷水北流迳其县西南。县指冷溪以即名。’(卷38)”(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上册,第591页)
张修桂,《马王堆〈地形图〉绘制特点、岭南水系和若干县址研究》:“至于文帝以后所置的营道县治所在,《汉志》零陵郡曰:“营道,九疑山在南。”显然这是九嶷山北麓的又一个汉县。《元和郡县志》道州永明县下明确指出:营道故址在“奔巢水口”。奔巢水即前述源于团圆山,西北流的渀水和氵巢水,其合流口正是在宁远县东南三十里的下胡家附近。可见考古工作者在下胡家“盐罈罐”所发现的汉代古城遗址,当为西汉文帝以后的营道县治故址。《湖南省志》所谓:“泠道故城在今(宁远)县治东南三十里萧韶峰下,故址尚存”,虽不能说是无稽之谈,但说它是张冠李戴却应当是合情合理的。”《历史地理》,第五辑,1987年,第130-145页)
按:上文的“东城公社胡家大队”,在湖南省人民委员会编制《湖南省普通地图集》宁远县幅中,分别标为“东城”、“胡家”。(第120-121页)其相对位置,即《湖南省地图册》宁远县幅的“东城圩”、“下胡家”,在冷水镇南(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51-52页)
⑶《续汉书?郡国志》零陵郡有营道县。(北京,中华书局,第12册,第3482页)
⑷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认为可能有营浦、泠道、舂陵等县与营道县一起往属营阳郡。(《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2954页。)
⑸《晋书?地理志》:“归命侯亦置十有二郡,始安、始兴、邵陵、安成、新昌、武平、九德、吴兴、东阳、桂林、荥阳、宜都。”(北京,中华书局,2册,407页)。
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营阳郡甘露元年,吴分零陵置。《方舆纪要》:治营道。寻省。见考证。”(《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2954页。)
按:据此,营阳郡在三国吴末年已经废除。因无具体年份,暂作天册元年(275年)废。
⑹《晋书》卷15《地理下》:“穆帝时,又分零陵立营阳郡,以义阳流人在南郡者立为义阳郡。”(北京,中华书局,2册,458页)
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认为可能有营浦、泠道、舂陵等县与营道县一起往属营阳郡。(《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2954页。)
⑺《宋书》卷37《州郡三》;北京,中华书局,4册,1131页。
《南齐书》卷15《州郡下》;北京,中华书局,1册,288页。
按:《南齐书?州郡志》营阳郡以营道县为首县,但据嘉庆《清一统志》卷370《永州府表》,仍治营浦县。
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3;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420页。
臧励和,《补陈疆域志》卷3;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