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零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零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Ling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202 to 588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43410 E 111.14301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零阳县(前202-588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⑴因零溪得名。⑵治所在今湖南慈利县驻地零阳镇东白公城。⑶属武陵郡。新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属建平郡。⑷东汉复属武陵郡。⑸三国吴因之。三国吴永安六年(263)为天门郡治。⑹晋太康四年(283)后仍属天门郡。⑺南朝宋、齐、梁、陈因之。⑻隋平陈,并入石门县。⑼
⑴《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武陵郡有沅陵县,当为汉高祖五年时置。
⑵《水经?澧水注》:“澧水又东迳零阳县南,县即零溪以著称矣。”(《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下册,第3068页)
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8《江南西道十六》:慈利县,“本汉零阳县地。《荆州图(副)[记]》云:以界内有零溪水为名。隋开皇十八年改零阳为慈利县。”
《舆地纪胜》卷70《澧州》:“慈利县在州西一百六十里。《元和郡县志》云:本汉零阳县地,属武陵郡。县在零水之北,故曰陵阳。又《荆州图记》云:以界内有零溪水为名。”(北京,中华书局,第3册,第2379页)
⑶万历《慈利县志》卷10《公宇》:“白公城在邑东五里,四面有门,相传楚白公胜所筑。见《一统志》。零阳城在邑东三里,即古之零阳县也。今有城址见存。旧志二载,名虽殊而地则一。按零阳于西汉时去白公为甚远,或者白公筑于前而零阳仍其后与,皆不可考,今两存之。”(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9册)
《湖南省志(修订本)》第2卷《地理志》第2篇《沿革》:“慈利县在西汉至南北朝曰零阳县。治所在今县东三里的白公城。(见光绪《湖南通志》引州志)隋开皇中(公元581-604年),改零陵县,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慈利县。”(湖南人民出版社,上册,第662页)
按:据注⑵所引《水经注》、《舆地纪胜》所记,似在澧水北、零溪北。但光绪《湖南通志》云白公城在阳适山,据万历《慈利县志》卷四云阳适山在邑治南。据此,定点在今慈利县城东侧。
⑷《汉书》卷28上《地理志第八上》:“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北京,中华书局,第6册,第1595页)
⑸《续汉书?郡国志》武陵郡有零阳县(《后汉书》,第12册,第3484页)。
⑹《舆地广纪》卷27《荆湖北路上》:“中下,石门县,汉零陵县地。吴时,武陵充县松梁山有石洞,开广数十丈,其高似弩仰射不至,名曰天门。孙休以为佳祥,置天门郡于此。晋、宋、齐、梁、陈皆因之。隋开皇中,郡废,置石门县,属澧州。”(丛书集成初编本,4册,279页)
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零阳《舆地广记》:吴立天门郡于此。”(《二十五史补编》,第3册,2951页。)
⑺《晋书》卷15《地理下》天门郡以零阳县为首县。(北京,中华书局,2册,456页)
《宋书》卷37《州郡三》天门郡以澧阳县为首县,因无具体迁治年代,暂作太康四年迁。
⑻《宋书》卷37《州郡三》天门郡首县为澧县,有零阳县。(北京,中华书局,4册,1119页)
《南齐书》卷15《州郡下》;北京,中华书局,1册,274页。
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卷3;北京,中华书局,《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406页。
《陈书》卷3《世祖纪》:天嘉二年秋七月,“武陵、天门、南平、义阳、河东、宜都郡悉平。”(北京,中华书局,1册,53页)按:暂作宣帝太建元年(569年)改。
⑼《隋书》卷31《地理下》:“石门,旧置天门郡。平陈,郡废。”(北京,中华书局,3册,895页)
《旧唐书》卷40《地理三》:“石门,吴分零阳县于此置天门郡。隋平陈,废天门郡,以废州为石门县。”(北京,中华书局,5册,16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