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安鄉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安乡县 (simplified Chinese)
Anxi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589 to 1127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39787 E 112.16168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安乡县(589-1127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隋开皇九年(589)平陈,改义阳郡置。⑴治所在今湖南安乡县驻地城关镇西南。⑵属松州,寻属澧州。⑶大业三年(607)属澧阳郡。⑷唐武德四年(621)属澧州。⑸天宝元年(742)属澧阳郡。乾元元年(758)复属澧州。⑹五代、北宋因之。⑺南宋建炎二年(1128)迁治今县驻地南一里许。⑻
⑴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安乡,旧置义阳郡。平陈,郡废。”(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第3册,第895页)
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安乡,汉孱陵县地,属武陵郡。隋分立安乡县。贞观元年,废孱陵县并入。”(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4页)
一说南朝梁置。《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安乡县……东晋侨置南义阳郡。梁又置安乡县,为义阳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澧州。唐宋因之。”(中华书局,第4册,第3321页)
一作南朝陈置。隆庆《岳州府志》卷1《郡邑纪》:“安乡县,本秦南郡地。汉置为孱陵县,属之武陵。东汉析孱陵置作唐县。晋太康割(唐)作[唐]置南平郡,仍于其地置孱陵县,隶之。南北朝陈始改今名安乡焉。隋隶澧州。”(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7册)
⑵⑻嘉庆《清一统志》卷374《澧州二》:“义阳故城,在今安乡县治西南。”(《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38册,1页)。
《湖南省志》第2卷《地理志》第2篇《沿革》第2章《城治与要地考》:“安乡县……东晋穆帝时(公元345-361年),义阳郡(治在今河南平氏)流民侨居县境者甚多,因置义阳郡。(见《晋书?地理志》)治所在今治西南。(见《嘉庆一统志》卷374)隋废义阳郡置安乡县,并废南平郡,改作唐县为孱陵县。(见《隋书?地理志》)安乡县治即在原义阳郡治。唐省孱陵县入安乡县。(见《新唐书?地理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迁治今治南一里。绍兴十三年(1143年),再迁今治。(见《嘉庆一统志》卷374)至今无变更。”(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57页)
隆庆《岳州府志》卷6《军政考》:“安乡县城,宋建炎戊申县令胡衿筑之县南一里许,遗迹令有存者。绍兴癸亥,知县毛晃迁治于城北,以地隘不可城。国朝因焉。”(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7册)
按:隆庆《岳州府志》卷6《军政考?城池》与《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安乡县,均未提到义阳郡治所。未知《清一统志》何所据,或隋安乡县城即宋建炎二年前之治所?存疑。
⑶唐?魏徵:《隋书》卷31《地理下》:“澧阳郡,平陈,置松州,寻改为澧州。”(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第3册,第895页)
⑷唐?魏徵:《隋书》卷3《炀帝本纪上》:大业三年四月“壬辰,改州为郡。”(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汪绍楹等校点本,1册,67页)
⑸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澧州,下。隋澧阳郡。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澧州,领孱陵、安乡、澧阳、石门、慈利、崇义六县。”(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4页)
⑹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澧阳郡。乾元元年,复为澧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4页)
⑺?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澧州,上,澧阳郡,军事。……县四:澧阳,望。安乡,中下。石门,中下。有台宜砦。慈利。下。”(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7册,第21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