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興寧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兴宁县 (simplified Chinese)
Xingn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229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96988 E 113.40067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兴宁县(1229-1911年)治所(傅林祥编写)
南宋绍定二年(1229)改资兴县置。⑴治所在今湖南资兴市东兴宁镇(管子壕)。⑵属郴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郴州路。⑶明洪武元年(1358)属郴州府。⑷洪武九年四月甲午(1376.4.29)属郴州直隶州。⑸至清末未变。⑹
⑴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南渡后,增县二:兴宁,嘉定二年,析郴县资兴、程水二乡置资兴县,后改今名。”(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7册,第2200页)
万历《郴州志》卷1《沿革表》:“嘉定元年割郴之程水、资兴二乡为资兴。绍定己丑改资兴为兴宁,徙治管子濠,迁旧县之民以实之。今县治是也。”(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58册)
⑵《读史方舆纪要》卷82《湖广八》:“汉宁城,县西二十五里。汉县治此,孙吴以后县名屡易,而县治不改。宋复置资兴县,亦治此。绍定初徙治管子壕,改曰兴宁,而故城遂废。”(中华书局,第4册,第3501页)
嘉庆《清一统志》卷378《郴州二》:“资兴故城,在兴寕县南。《元和志》:资兴县,郴县地,后汉于此置汉寜县,吴改阳安,晋改晋寜,至隋省。开元十一年,又置,改为晋兴。贞观废。咸亨三年又置,改为资兴。南俯耒江,北帯长岭。《舆地纪胜》:资兴县,太平兴国后废,寜宗开禧、嘉定间,湖南溪峒李元砺平,复置,因旧县名。《宋史?地理志》:郴州兴寜,嘉定二年析郴县资兴、程水二鄊置资兴县,复改今名。《州志》:宋置资兴县,其治即今鳯凰山前之楚安寺,至绍定初移管子濠,改曰兴寜,而故城遂废。管子濠即今县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39册,第2页)
裴淮昌主编:《湖南古今地名辞典》:“资兴县……治所在今资兴市兴宁镇南10公里旧市(1987年东江水库建成后被水淹设)。……绍定二年(1229年)改名兴宁,治所迁至管子壕(即今兴宁)。”(湖南出版社,第411页)
⑶明?宋廉等:《元史》卷63《地理六》:“郴州路,下。唐改桂阳郡为郴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郴州路总管府。领司一、县六。”(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第5册,第1530页)
⑷《明史》卷44《地理五》:“郴州,元郴州路,属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为府。九年四月降为州,以州治郴阳县省入,直隶布政司。”(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4册,第1093页)
⑸《明太祖实录》卷105:洪武九年四月甲午,“改郴州府为郴州。罢桂阳府,以其地益之。革所属郴阳县。”(台湾中研院历语所校印本,第3册,第1758页)
⑹《职官录》(清宣统三年冬季)湖南省(台湾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影印本,第11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