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青陽縣 (traditional Chinese)
青阳县 (simplified Chinese)
Qingya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742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63664 E 117.86305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青阳县(742—1911年)治所(邹逸麟编写)
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南陵、秋浦三县地置。属宣城郡。①乾元元年(758年)属宣州。②治所在今安徽青阳县(蓉城镇)治。③永泰二年(766年)属池州。④五代吴因之。南唐昇元元年(937年)属昇州。宋开宝八年(983年)还属池州。⑤宋因之。⑥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池州路。⑦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改属池州府。⑧明、清因之。⑨1912年裁府留县,属安徽省。⑩
①《元和郡县志》卷28《江南道四》:池州“青阳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泾县地。天宝元年洪州都督徐辉奏,於吴临城县南置。属宣州。在青山之阳为名。永泰二年隶池州。”(下册,698页)《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池州“青阳,天宝元年分泾、南陵、秋浦三县置。治古临城。”(第5册,1603页)《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池州“青阳,上。天宝元年析泾、南陵、秋浦置。”(第4册,1067页)
②《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宣州:“天宝元年改为宣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宣州。”(第5册,1602页)
③唐天宝元年所置青阳县治,诸文献不记所在地。《元和志》谓“於吴临城南置,”《旧唐志》谓“治古临城”,均可理解为距古临城甚近。据《清嘉庆一统志》第40册,卷118《池州府古迹》:“临城废县,在青阳县南。三国吴分陵阳、石城地置县。隋平陈废。……《县志》临城镇,在今县南五里。”今安徽青阳县(蓉城镇)南五里有城西、城东地名,当时古临城县故址。见《安徽省地图册》青阳县幅,安徽省测绘局编制,福建地图出版社,1984年。则唐天宝新置之青阳县当即今青阳县(蓉城镇)治。《元和志》“於古吴临城县南置”,“南”当是“北”之误。
④《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池州:“隋宣城郡之秋浦县。武德四年置池州,领秋浦、南陵二县。贞观元年废籽州,以秋浦县属宣州。永泰元年,江西观察使李勉,以秋浦支洪州九百里,请复置池州,仍请割青阳、至德二县隶之,又析石埭县,并从之。后隶宣州。”(第5册,1603页)《新唐书》卷41《地理志五》:池州“上。武德四年以宣州之秋浦南陵二置。贞观元年州废。永泰元年复析宣州之秋浦、青阳,饶州之至德置。”(第4册,1067页)《元和郡县志》卷28《江南道四》:池州“永泰二年江西观察使李勉奏置池州。”(下册,688页)当时永泰元年上奏,二年实施。今从《元和志》作永泰二年(766年)。
⑤《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吴有池州。(第3册,726页)陆游〈南唐书〉卷1〈州军总音释〉:“昇都,金陵府,以宣之当涂、广信(德)升置。芜湖、铜陵、繁昌未(来)属。及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州之青阳来属。与旧领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为十县也。”(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0页)《清嘉庆一统志》第40册,卷118《池州府一建置沿革》:“青阳县……五代南唐属昇州。宋开宝八年还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南唐何时属昇州,无确证。今作昇元元年(937年)宋开宝八年(983年)还属池州。
⑥陆游《南唐书州军总音释》:“昇都,金陵府,以宣之当涂、广信升置,芜湖、铜陵、繁昌来属,及当涂为雄远军,复以池之青阳来属,与旧领上元、江宁、句容、溧水、溧阳为十县也。”(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0页)《清嘉庆一统志》第40册,卷118《池州府一建置沿革》:“青阳县……五代南唐属昇州。宋开宝八年还属池州元属池州路。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南唐何时属昇州,无确证。今作昇元元年(937年)宋开宝八年(983年)还属池州。《宋史》卷88《地理志四》池州领县有青阳。(第7册,2187页)
⑦《元史》卷62《地理志五》:池州路“宋仍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为路。”领县有青阳。(第5册,1502页)
⑧《明史》卷40《地理志一》:池州府:“太祖辛丑年八月曰九华府,寻曰池州府。……贵池,倚。”(第4册,926页)辛丑年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明太祖实隶》卷9辛丑八月癸卯:“改池州路为九华府,以刘行任为知府。寻改为池州府。”可知为同年改复,不计。
⑨《清嘉庆一统志》第40册,卷118《池州府一建置沿革》:青阳县“明属池州府。本朝因之。”
⑦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简表》,23页,商务印书馆,1947年。
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