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宣城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宣城县 (simplified Chinese)
Xuanche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607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94694 E 118.74250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宣城县(607—1911年)治所(邹逸麟编写)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宛陵县曰宣城县,为宣城郡治。①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宣城郡为宣州。县为州治。②治所即今安徽宣州市治。③天宝元年(742年)为宣城郡治,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宣州治。④五代吴、南唐有宣州。⑤北宋因之。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因孝宗潜邸升宣州为宁国府,县为府治。⑥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宁国府为宁国路,县为路治。⑦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宁国路为宁国府,县为府治;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宁国府为宣城府,县为府治;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宣城府为宣州府,县仍为府治。吴元年(1367年)仍曰宁国府,县仍为府治。⑧清因之。⑨1912年废府留县,属安徽省。⑩
①《隋书》卷31《地理志下》:“宣城郡,旧置南豫州。平陈,改为宣州。统县六:……宣城,旧曰宛陵,置宣城郡。平陈,郡废。仍并怀安、宁国、当涂、浚遒四县入焉。大业初置郡。”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於“旧曰宛陵”下:“按汉晋宋齐志宛陵、宣城并立。此但云宛陵者,当是隋平陈,并宛陵於宣城,又以宣城治宛陵,非必梁陈有废宣城事也。观《寰宇记》有陈并怀安入宣城可见。”(《二十五史补编》第4册,4869页)明万历五年《宁国府志》卷1《郡纪》:“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并省诸县,改宣城郡为宣州。统县六:宣城,宛陵、宁国、怀安、浚遒省入,治宛陵。”是隋开皇九年平陈后,省宁国、当涂、怀安、浚遒四县入宛陵。《隋书》卷3《炀帝纪上》大业三年(607年)夏四月,“壬辰,改州为郡。”(第1册,67页)《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6《宁国府一?建置沿革》:“隋大业初改县曰宣城。”当可从之。
②《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宣州。隋宣城郡,武德三年,杜伏威归化,置宣州总管府,……今县十。……宣城,当宛陵县,属丹阳郡。……梁置南豫州,隋改为宣州,炀帝又为宣城郡。皆此治所。”
③《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6《宁国府二?古迹》:“宛陵故城,即今宣城县城。汉初置,为丹阳郡治。晋改为宣城郡治。咸和中桓彝为内史筑城,值苏峻之乱,城未及坚,乃退屯广德。隋始改县曰宣城。又《元和志》云:宣城县在宣州郭下,隋自宛陵移于今理。据此似今宣城县治,非汉宛陵故治矣。”按《元和志》此处似有脱文,宛陵并无迁移记载,当即今宣州市治。
④《旧唐书》卷40《地理志三》:宣州:“天宝元年改为宣城郡,……乾元元年复为宣州。”(第5册,1602页)
⑤《新五代史》卷60《职方考》吴南唐有宣州。(第3册,726页)
⑥《宋史》卷88《地理志四》:“宁国府,本宣州,……乾道二年,以孝宗潜邸,升为府。……领县六:宣城。”(第7册,2187页)
⑦《元史》卷62《地理志五》宁国路:“唐为宣州,……宋升宁国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宁国路总管府。……县六:宣城,上,附郭。”(第5册,1499—1500页)
⑧《明史》卷40《地理志一》:宁国府:“元宁国路,……太祖丁酉年四月曰宁国府。辛寻年四月曰宣城府。丙午年正月曰宣州府。吴元年四月仍曰宁国府。”(第4册,927页)丁酉年为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辛丑年为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丙午年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吴元年为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⑨《清嘉庆一统志》第39册,卷115《宁国府一建置沿革》:“宣城县,附郭。……明为宁国府治。本朝因之。”《清史稿》卷59《地理志六》宁国府:“领县六:宣城,倚。”(第8册,2011页)
⑩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划简表》23页,商务印书馆,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