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嵊縣 (traditional Chinese)

嵊县 (simplified Chinese)

Sheng Xian (Pinyin)

type: xian county
temporal span: from 1121 to 1911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58749 E 120.8152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part of:

越州 Yue Zhou from 1121 to 1130
绍兴府 Shaoxing Fu from 1131 to 1275
绍兴路 Shaoxing Lu from 1276 to 1366
绍兴府 Shaoxing Fu from 1367 to 1911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嵊县(1121年-1911年) 治所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剡县名嵊县,治今浙江嵊县,至1911年不改。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剡县名嵊县(1),属越州,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属绍兴府(2)。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属绍兴路(3),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1367年)朱元璋又属绍兴府(4)。治今浙江嵊县(5)。顺治三年(1646年)入清至1911年不改(6)。


注:
(1)明万历十五年《绍兴府志》卷1《疆域志·镇》:嵊剡镇“天庆观有钱氏时有都公移称,两都都军粮帖捡先据赡县奏云云,钱氏僭称杭为西都,越为东都,号两都,据此钱氏曾改剡为瞻矣。疑因古语有二火一刀之说,恶其不祥,改为丰赡之赡,理或然也。”(《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20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册,111页。)《十国春秋》卷112:越州瞻“本为剡县,后因古语二火一刀之说,恶其不祥,故为瞻。”(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册,1617页。)《清嘉庆一统志》卷294《绍兴府·建置沿革》亦云五代吴越改为瞻县。(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106册,3页。)按:《宋会要辑稿·方域六》:“剩县,宣和三年以剡县改。”(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416页。)《嘉泰会稽志》卷1《历代属县》:“宣和三年,方腊既平,七月丁卯诏越州剡县改名嵊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宋元方志丛刊》,7册,6722页。)是改嵊县以前名剡县无疑,《宋史·地理志》、《寰宇记》、《舆地记胜》等均未记改瞻县之说,《十国春秋》恐据方志记载,而道观所藏文,正史无征,瞻、赡含义亦异,今不取。
(2)《宋史》卷88《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74页。
(3)《元史》卷62《地理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497~8页。
(4)《明史》卷44《地理志五》绍兴府“太祖丙午年十二月为府。”(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07页。)
(5)《水经注》卷40《渐江水》:“(浦阳江)迳剡县东,王莽之尽忠也。县开东门向江。”(南京,江苏古籍出版,1989年,下册,3327页。)《元和郡县图志》卷26《江南道二》:越州剡县“汉旧县。故城在今县西南一十二里,吴贺齐为令,移理今所。隋末陷于李子通。武德中以县为嵊州,六年废州,县依旧。”(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下册,620页。)《太平寰宇记》卷96《江南道八》越州剡县“汉旧县。”又云“孔晔记,县本在江东,贺齐为剡令移于今所。”(金陵书局,光绪八年,19册,12页。)明万历十五年《绍兴府志》卷3《城池志·县城》:嵊城“今城亦(贺)齐所创。”(《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520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册,178页。)《清嘉庆一统志》卷294《绍兴府一·古迹》:剡县故城“在嵊县西南。”(商务印书馆,1934年,《四部丛刊续编》,106册,25页。)按:贺齐迁治以后,未见有变化,即今嵊县。
(6)《清史稿》卷4《世祖纪一》:顺治三年“浙江平。”(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2册,103页。)又同书卷65《地理志十二》。(8册,2138页。)内政部编《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17页。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