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興國軍 (traditional Chinese)

兴国军 (simplified Chinese)

Xingguo Jun (Pinyin)

type: jun military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978 to 127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9.83013 E 115.20963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no parents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兴国军(978年—1276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永兴军置。属江南西路。治永兴县,即今湖北省阳新县。领有永兴、大冶、通山县。(1)至道三年(997年)属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属江南西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属江南路,绍兴元年(1131年)又属江南西路。(2)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兴国军为兴国路。(3)

注:
(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33《江南西路》兴国军:“《国朝会要》,太平兴国三年改永兴军为兴国军,“今领县三,治永兴”。(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册,1447页)又
《宋史》卷88《地理志四-江南西路》兴国军曰:“太平兴国二年,以鄂州永兴县置永兴军。三年(978年)改兴国。”治永兴县,领有永兴、大冶、通山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91页)据《宋本太平寰宇记》卷112《江南西道-兴国军》永兴县:“居高陵故城,贞元八年(792年)民请再移于长乐乡深湖口。”(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193页)清《嘉庆一统志》卷336《武昌府二-古迹》永兴故城:“深(湖)口,即今州治。”(《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4册,3页)据牛汉平《清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北省总表》,清武昌府兴国州,即今湖北阳新县。(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235页)则永兴县治于今湖北省阳新县。
(2)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二《至道以前诸路沿革》己《至道三年(997年)十五路》下有江南路。并曰:“与淳化三年十六路,其不同者,仅为淮南、江南之合并与荆湖之分置矣。”又乙《天禧四年十八路》:《真宗本纪》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转运使为东西。”五《南渡以后之分路》乙《建炎四年十五路》:即江南东西合为一路。丙《绍兴元年十六路》:“江南复分也。”(禹贡)半月刊,1937年,第4卷,第1期,34、40页)当作至道三年(997年)属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年)属江南西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属江南路,绍兴元年(1131年)属江南西路,
(3)《元史》卷63《地理志六-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兴国路:宋兴国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兴国路总管府。(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册,1526页)《新元史》卷51《地理志六-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兴国路:“至元十四年升为兴国路总管府,旧隶江西行省。”(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128页)故作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兴国路。


兴国军(978年——1276年)界:

东界:即大冶、永兴县东界,相当今大冶、阳新县东界。同今界。(1)

注:
(1)东界,同兴国府(1364年——1375年)东界。均以大江为界,当即以今长江为界,同今界。


南界:即永兴、通山县南界,相当今阳新、通山县南界。永兴县南界大部同今界,通山县南界同今界。(1)

注:
(1)南界,同兴国府(1364年——1375年)南界。永兴县南界大部同今界,但有一段界线在今江西瑞昌县西南乐园河一带,为古今不同。通山县南界同今界。


西界:即通山、永兴及大冶县西界,相当今通山、阳新及大冶县西界。通山、大冶县西界同今界,永兴县西界不同今界。(1)

注:
(1)西界,同兴国府(1364年——1375年)西界。通山县西界同今界。永兴县西界不同今界。大冶县西界同今界。


北界:即大冶县北界,相当今大冶县、黄石市北界北。大部分不同今界。(1)

注:
(1)北界,同兴国府(1364年——1375年)北界。大部分不同今界,只有一部分同今界。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