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西楚州 (traditional Chinese)

西楚州 (simplified Chinese)

Xichu Zhou (Pinyin)

type: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620 to 624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3.03164 E 118.50559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part of:

Tang from 620 to 624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淮南东路(1220--1226年)界线

一称淮东路(1)。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复海州(2)。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领扬州、楚州、泰州、滁州、真州、通州、海州、盱眙军、高邮军(3)。宝庆三年(1227年)海州为李全所据,归附蒙古(4);同年盱眙军、楚州入于金(5),旋为李全所占(6)。

注:
(1)《宋会要辑稿?方域五》:高宗建炎元年,从李纲建议,淮西路,寿春为帅府;淮东路,扬州为帅府。朝命从之。(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388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册,161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九》(上海,海天书店,1939年,2册,497页。)略同。所谓帅府即安抚使司,南宋以安抚使司作为路一级政区,淮西即淮南西路,淮东即淮南东路,是此时淮南路已分为二路。
(2)《宋史》卷4《宁宗纪四》:嘉定十三年“复海州”。(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3册,774页。)《续资治通鉴》卷157:宁宗嘉定十三年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9册,4388页。)《宋史》卷88《地理志四》:海州下作“嘉定十二年复。”(7册,2179页。)今从《宁宗纪》、《续资治通鉴》。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2178-82页。
(4)《宋史》卷88《地理志四》:海州“嘉定十二年复。宝庆末,李全据之。绍定四年,全死,又复。瑞平二年,徙治东海县。淳祐十二年,全子璮又据之,治朐山。景定二年,璮降,置西海州。(2179-80页。)《元史》卷206《叛臣传?李璮》:“太祖十六年,全叛宋,举山东州郡归附。”校勘记:“本书卷117《木华黎传》附《孛鲁传》与《宋史》卷477《李全传》确载李全之降在太祖二十二年四月,《传》作十六年误。”(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5册,4591、4598页。)按:宝庆仅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正值南宋宝庆三年。则《地理志》宝庆末当为三年。李全游离于宋、蒙古、金之间,海州为李全据点,今据《元史》作其地入蒙古境。
(5)《宋史》卷88《地理志四》招信军下,(盱眙军)“宝庆三年入于金。”卷477《叛臣传下?李全下》:宝庆三年,“盱眙降金”。(39册,13838页。)《金史》卷17《哀宗纪上》:正大三年十一月,夏全自楚州来归,改楚州为平淮府;(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册,378页。)卷114《白华传》:正大三年十一月,时夏全自楚州来奔,全至后,盱眙、楚州相继以城降,诏改楚州为平淮府。(7册,2503-4页。)按:金正大三年十一月,夏全先附金,后盱眙、楚州以城降,则二城降应在其后,金正大三年为宋宝庆二年,与《宋史》地理志、李全传相差一年。《续资治通鉴》卷164理宗宝庆三年下引《考异》云:《金史?哀宗纪》夏全自楚州来归,楚州张惠等以城降,封为郡王,是夏全一人降金,而与张惠等不同时也,本纪因封爵而连书之耳。(9册,4465页。)则当从《宋史》地理志、李全传、《续资治通鉴》。
(6)《金史》卷17《哀宗纪上》:正大四年,李全入楚州,庆山奴守盱眙,与全战于龟山,败绩。(379页。)卷114《白华传》略同。(2504页。)《宋史》卷477《叛臣传下?李全下》:宝庆三年,“全又与金合纵,约以盱眙与之”,不遂。(13840页。)金正大四年即宝庆三年,是楚州、盱眙当时均在李全控制下。按:《续资治通鉴》卷164:理宗宝庆三年,夏全之乱,改楚州为淮安军,若羁糜州然。(4462页。)绍定元年:升宝应州山阳县为淮安州,改山阳县为淮安县,与涟水县并隶淮安州。(4471页。)山阳县原为楚州治所,则楚州(淮安军)仍在宋朝范围内。但涟水县在淮北当属李全。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