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道州 (traditional Chinese)

道州 (simplified Chinese)

Dao Zhou (Pinyin)

type: zhou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758 to 127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25.53136 E 111.59088 (geo data source: FROM_AC)
sub 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道州(758-1276年)治所

唐乾元元年(758)复改江华郡为道州。⑴治弘道县(今湖南道县驻地道江镇)。辖弘道、延唐、江华、永明4县。大历二年(767)增领大历县。⑵五代因之。⑶北宋建隆三年(962)地入宋朝,⑷改弘道县为营道县。⑸乾德三年(965),改延喜县为宁远县,废大历县入宁远县。⑹熙宁五年(1072)省永明县入营道县,为镇。元祐元年(1086)复置永明县。⑺属荆湖南路。南宋绍兴元年(1131)属荆湖东路,二年复属荆湖南路。南宋时领营道、江华、宁远、永明4县。元至元十三年,地入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道州路。⑻

⑴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天宝元年,改为江华郡。乾元元年,复为道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6页)
⑵晋·刘昫:《旧唐书》卷40《地理三》:“大历,大历二年,湖南观察使韦贯之奏请析延唐县,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侯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历为名。”(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册,第1617页)
⑶《新五代史·职方考》有道州。
⑷据《元丰九域志》、《舆地纪胜》,此年改道州首县弘道县为营道县,则道州当已属宋朝。
一说建隆四年(963)。《舆志纪胜》卷58《荆湖南路》:“国朝平湖湘,其地复归版图(《通略》在建隆四年)。”(中华书局,第3册,第2091页)
⑸《元丰九域志》卷6《荆湖路》:“建隆三年改宏道县为营道。”(中华书局,第261页)
《宋会要辑稿》方域六:“营道县旧名弘道,建隆三年改。”(中华书局,8册,第7420页)
一说建隆四年。曾巩《隆平集》卷1《郡县》:“建隆四年,……潭州弘道县为营道县。又以潭州江华县隶道州。”(《四库全书》本,第371册,第10页)
按:《隆平集》将建隆四年及稍前年份的弘道县、江华县均隶属于潭州,此年才改隶潭州。疑误。从地理分布来看,道州与潭州间隔有永州、衡州,如果弘道、江华隶属于潭州,则成为遥领(飞地)。查《元丰九域志》、《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均不见记载。暂不从《隆平集》之说,作弘道、江华县在建隆三年已属道州。
⑹《元丰九域志》卷6《荆湖路》:“乾德三年改延喜县为宁远,仍省大历县入焉。”(中华书局,第261页)
《舆地纪胜》卷58《荆湖路》:“《寰宇记》云:梁为延昌,后唐为延唐,晋改延熹。《国朝会要》云:乾德二年改为宁远。又云:三年,废大历来属。”(中华书局,第3册,第2090页)
《宋会要辑稿》方域六:“大历县,三年废,隶宁远县。”(中华书局,第8册,第7420页)
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乾德三年,废大历县。”(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7册,第2199页)又:“宁远,紧。唐延唐县。乾德三年改。”(同上)
⑺《宋会要辑稿》方域六:“永明县,熙宁五年废为镇,隶营道县。元祐元年复。”(中华书局,第8册,第7420页)
元·脱脱:《宋史》卷88《地理四》:“营道,紧。熙宁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入焉,元祐元年复。”(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第7册,第2199页)
《舆地纪胜》卷58《荆湖路》:“《国朝会要》云:熙宁五年省永明县为镇,入营道。元祐二年复置。”(中华书局。第3册,第2092页)
⑻明·宋廉等:《元史》卷63《地理六》:“道州路,下。唐为南营州,复改道州,复为江华郡。宋仍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四年,改道州路总管府。……领司一、县四。”(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第5册,第1529页)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19:“元初置安抚司,至元十四年改为路。本朝洪武元年改为府,洪武九年降为州,属永州府。”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