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竟陵縣 (traditional Chinese)
竟陵县 (simplified Chinese)
Jingling Xian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317 to 556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0.40784 E 112.88514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竟陵县(317年——556年)(钱林书编写)
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徙置。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市西南。属竟陵郡。(1)南朝宋不改。(2)齐建元元年(479年)为竟陵郡治。(3)梁太平二年(557年)废入宵城县。(4)
注:
(1)《晋书》卷15《地理志下·荆州》江夏郡领有竟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2册,454、455页)《宋书》卷37《州郡志三·郢州》竟陵太守:“晋惠帝元康九年(299年),分江夏西界立。”领有竟陵侯相。(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5页)当作西晋元康九年(299年)竟陵县改属竟陵郡。《水经·沔水注》:女观“湖水又东入于杨水。杨水又北迳竟陵县西,又北纳巾、吐柘,柘水即下杨水也。巾水出县东一百九十里,西迳巾城。城下置巾水戍,晋元熙二年,竟陵郡巾戍山得铜钟七口,言之上府。巾水又西迳竟陵县北,西注杨水,谓之巾口。水西有古竟陵大城,……昔白起拔郢,东至竟陵,即此也。秦以为县。……杨水又北注于沔谓之杨口。”(《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410——2412页)据此,郦时竟陵县治当在杨水东岸巾口之南,秦竟陵县当在杨水南岸,约与巾口相对,巾水系是东西流入杨。杨守敬《水经注图》置竟陵于杨水南岸,竟陵大城于汉水西、杨水北、巾水之西,巾水作自北而南流入杨,皆误。而置杨口于今潜江市西北东荆河口,大致相当。故郦时竟陵县治当在今潜江市西南不远,而纳巾、吐柘处,正当在今潜江市附近,巾水当即今之通顺河或洛江河。按:汉晋两朝之竟陵县废于梁末,北周再置,至五代改曰景陵,清又改天门。竟陵之秦汉故治何时迁于杨水东岸,已不可考,姑作东晋建武元年(316年)迁县治于潜江市西南,因此时江汉郡县多迁改也。而杨守敬《历代舆地图》自秦至南朝齐均置于杨北沔西不改,当误。
(2)《宋书》卷37《州郡志三·郢州》竟陵太守领有竟陵侯相。(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4册,1125页)
(3)《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郢州》竟陵郡治竟陵县。(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1册,276、277页)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沔阳州》景陵县竟陵故城:竟陵县“惠帝以后属竟陵郡。齐为竟陵郡治。”(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88页)按:姑作齐建元元年(479年)为竟陵郡治。
(4)《梁书》卷9《曹景宗传》:“天监元年,(景宗)进号平西将军,改封竟陵县侯。”(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1册,179页)又清《嘉庆一统志》卷342《安陆府·古迹》竟陵故城:秦置县。“梁末废。”(《四部丛刊续编》,商务印书馆,1934年,126册,14页)按:姑作南朝梁太平二年(557年)废入宵城县。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77《湖广三·沔阳州》景陵县:“西魏废竟陵入宵城。为竟陵郡治。”(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288页)与之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