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ON XML RDF
placename:

淮南東路 (traditional Chinese)

淮南东路 (simplified Chinese)

Huainandong Lu (Pinyin)

type: lu circuit
temporal span: from 1262 to 1275
spatial info: POLYGON point N 32.391270 E 0.0000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no parents
no subunits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淮南东路(1262--1275年)界线

一称淮东路(1)。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李璮从蒙古降,复海州、涟水军,改海州为西海州,升海州东海县为东海军(2),涟水军为安东州。咸淳七年(1271年)置淮安军,九年(1273年)置清河军。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领扬州、泰州、滁州、真州、通州、宝应州、泗州、西海州、安东州、高邮军、招信军、淮安军、清河军、东海军(3)。德祐元年(1275年)西海州、东海州、安东州入于元(4)。二年(1276年)扬、泰、真、通、泗、高邮、淮安、招信等州军皆入于元江淮行省,宋淮东路废(5)。

注:
(1)《宋会要辑稿?方域五》:高宗建炎元年,从李纲建议,淮西路,寿春为帅府;淮东路,扬州为帅府。朝命从之。(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388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册,161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九》(上海,海天书店,1939年,2册,497页。)略同。所谓帅府即安抚使司,南宋以安抚使司作为路一级政区,淮西即淮南西路,淮东即淮南东路,是此时淮南路已分为二路。
(2)《宋史》卷45《理宗纪五》:景定三年“李璮以涟、海三城叛大元来归,”诏改涟水为安东州,升海州东海县为东海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3册,880页。)《元史》卷206《叛臣传?李璮》:中统三年,“璮遂反,以涟、海三城献于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15册,4593页。)《宋史》卷88《地理志四》海州下作景定二年璮降。(7册,2180页。)按:蒙古中统三年即南宋景定三年,与志相差一年,今从《宋史》《元史》本纪及《元史?李璮传》。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2178-82页。
(4)《宋史》卷47《瀛国公纪》:德祐元年,滁州、西海州、东海州、安东州降。(3册,925、927-8页。)《元史》卷8《世祖纪五》:至元十二年,海州、滁州降。(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册,163-4页。)按:西海州即海州,安东州即涟水军,但史或称涟州,上引《宋史》本纪德祐元年“大元兵至西海州,安抚丁顺降。”“知安东州孙嗣武以城降。”《元史》本纪至元十二年“都元帅博鲁欢次海州,知州丁顺以城降。”“都元帅博鲁欢次涟州,宋知州孙嗣武以城降。”(163页。)《续资治通鉴》卷181:德祐元年作“知涟州孙嗣武”迎降。(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10册,4946页。)南宋德祐元年即元至元十二年。又东海州当即东海军。
(5)《宋史》卷421《李庭芝传》:德祐二年“知淮安州许文德、知盱眙军张思聪、知泗州刘兴祖皆以粮尽降。”(36册,12602页。)《元史》卷9《世祖纪五》:至元十三年,扬、泰、通、滁(据《宋史?瀛国公纪》德祐元年系重复)、高邮等相继来附。“淮东路得州十六,县三十三。”(3册,184页。)《元史》卷59《地理志二》。(5册,1414页。)按:淮安州当即淮安军、盱眙军即招信军。隆庆《仪真县志》卷5《官帅考》:苗再成,德祐初任,是年二月,二宫过真。明年,城陷,再成亦死。(《天一阁藏明代方志丛刊》,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按:宋真州即明仪真,今江苏仪征市。
Copyright: 2024 © CHGIS, License: CC BY-NC 4.0

Published by: China Historical GI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Fudan University]

Generated by the Temporal Gazetteer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