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淮南東路 (traditional Chinese)
淮南东路 (simplified Chinese)
Huainandong Lu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132 to 1138
spatial info:
POLYGON point N 32.391270 E 0.0000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淮南东路(1132-1138年)界线
一称淮东路(1)。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淮南西路濠州招信县复隶本路泗州(2),辖境变化。领扬州、楚州、泰州、泗州、滁州、真州、通州、承州、涟水军(3)。约三年(1133年)弃海州东海军(4)。九年(1139年),收复宿、亳二州(5)。
注:
(1)《宋会要辑稿?方域五》:高宗建炎元年,从李纲建议,淮西路,寿春为帅府;淮东路,扬州为帅府。朝命从之。(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388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册,161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九》(上海,海天书店,1939年,2册,497页。)略同。所谓帅府即安抚使司,南宋以安抚使司作为路一级政区,淮西即淮南西路,淮东即淮南东路,是此时淮南路已分为二路。
(2)《宋史地理志汇释》。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45-6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1。2册,898页。《舆地纪胜》卷44《淮南东路》盱眙军。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册,1789页。
(3)《宋史》卷88《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78-82页。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记,李彦先在东海县,侨居海州马士宗持金人檄书招降,彦先执士宗以闻。(1册,652页。)又同书卷51:绍兴二年正月,升东海县为东海军,时海州复为伪齐所得,乃以葛玥为军使,将薛安靖部曲五百人往守之。(2册,909页。)卷57:绍兴二年八月,范温在莱州福岛五年,以所部二千六百余人泛海至东海军来归。(998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五十五》:绍兴三年正月,范温以绍兴“二年八月到海州东海县,九月离东海县,十月到青龙镇。”(3册,288页。)则至迟绍兴二年九月,东海县(军)仍为南宋控制,但绍兴年间东海县置军,《地理志》不载,《三朝北盟会编》也仍作东海县,当为时甚短,是否一直为宋占有,未见记载,《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7:绍兴三年八月,叛将徐文泛海至海盐县,遣使纳款伪齐,言沿海无防御之人。(2册,1135页。)今姑作三年宋人已不守。按:东海军(县)在今连云港市南的南城镇,原在郁洲岛(清初与大陆相连)上,当时与西岸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区)隔海相望。此处东海军不作图面处理,按海州治所的控制作整个海州归属处理
(5)建炎末以后宋淮南东路与金(刘豫)大致以宿州(今安徽宿州市)为界,淮北仅泗州(今江苏盱眙北,已沦入洪泽湖中)、涟水军(今江苏涟水)属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76:绍兴四年五月,韩世忠言“楚、泗、涟水军、招信县、洪泽镇五处,皆系沿淮边面,与齐地接界。”(2册,1252页。)卷87:绍兴五年三月,王綯言“累年以来,伪境固以画宿州为界矣。”(1456页。)卷120:绍兴八年六月,王庶上疏“我今日所有之地,而淮之外,亦有见今州县所治,如泗州、涟水军是也。”(3册,1939页。)绍兴八年宋、金议和,九年正月和议成,金交还黄河新道以南宋故地,三月正式交割地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5:绍兴九年正月“金人所命知宿州赵荣以城来归,荣不俟割地,首先纳款。”同月,金“始以割地诏下宿州。”(2039、2041页。)卷127:三月,伪知亳州王彦先“上表称贺,诏彦先依旧知亳州。”(2066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九十二》:炎兴九年正月,金人退河南地,以宿、亳等州归于有司。(4册,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