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淮南東路 (traditional Chinese)
淮南东路 (simplified Chinese)
Huainandong Lu (Pinyin)
temporal span: from 1127 to 1129
spatial info:
POLYGON point N 32.391270 E 0.0000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淮南东路(1127--1129年)界线
一称淮东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淮南路又分为东、西路(1)。东路治扬州(今江苏扬州市),领扬州、亳州、宿州、楚州、海州、泰州、泗州、滁州、真州、通州、高邮军、天长军(2);三年(1129年)升泗州盱眙县为盱眙军(3)。四年(1130年)五月,以高邮军为承州(4),楚州涟水军为直隶军(5);约其年亳州、海州、宿州入于金(6),但海州东海县仍属宋(7),又割出泗州招信县属淮南西路濠州(8)。
注:
(1)《宋会要辑稿?方域五》:高宗建炎元年,从李纲建议,淮西路,寿春为帅府;淮东路,扬州为帅府。朝命从之。(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8册,7388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1册,161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九》(上海,海天书店,1939年,2册,497页。)略同。所谓帅府即安抚使司,南宋以安抚使司作为路一级政区,淮西即淮南西路,淮东即淮南东路,是此时淮南路已分为二路。
(2)《宋史》卷88《地理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78-82页。又泰州,建炎三年入金,寻复,四年置通、泰镇抚使;真州,建炎三年入于金,寻复;通州,建炎四年,入于金,寻复。按:建炎三年金兵南下,除泰州、真州、通州外,扬、楚、高邮军、天长军均曾为金人攻取,旋即北退。四年金兵又南下,《宋史》卷26《高宗纪三》:建炎四年八月,“金人陷承州。”九月,“金人陷楚州。”十一月,“金人陷泰州”,“通州守臣吕伸弃城去”。(2册,481-4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四十一》:建炎四年八月,金人陷高邮军。(3册,168页。)《炎兴下帙四十二》:九月,陷楚州。(176页。)《炎兴下帙四十三》:十一月,陷泰州、通州。(187-8页。)绍兴元年金人又北撤,其间与泗、滁等州或为官军所守,或为散兵游勇、土豪、义军所据。金人南下期间,仅能短期占领城池,未能全面控制。
(3)(5)《宋史地理志汇释》。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145、144页。
(4)《宋史》卷26《高宗纪三》:建炎四年五月,“升高邮军为承州。”(2册,478页。)
(6)《宋史》卷88《地理志四》:亳州,南渡后,没于金;海州,建炎间,入于金,绍兴七年复;宿州,绍兴中,割虹县录楚州,后没于金,(2178-9页。)均未指入金具体年月。按:《宋会要辑稿?兵二》:建炎二年一月,诏诸州巡社内人户自置出战鞍马,“从知亳州韩宗胄请也。“(7册,6800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五十五》:绍兴三年正月,朱胜非上经画淮北五说,逆豫闻之,必分兵拒守,“然后大军出庐、寿,直捣亳、宋。(3册,295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9:建炎四年十一月“豫又建归受馆于宿州。”(1册,739页。)亳州在宿州北,与宿州相邻,其年亳州、宿州当均已陷于金。又《宋史》卷26《高宗纪三》:建炎四年五月,置镇抚使,李彦先,海州。(2册,478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沿淮水陆都捉杀使李彦先在东海县,即以彦先为海州淮阳军镇抚使、兼知海州。先是秉义郎马士宗侨居海州,金人使持檄书招彦先投拜,彦先执士宗以闻。前一日,诏士宗除名,编管韶州,而彦先有此命。”(652页。)海州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州区;东海县在今连云港市东南的南城镇,原在郁洲岛(清初与大陆相连)上;当时两者隔海相望,可见海州其时已属金人势力范围,宋任命李彦先知海州仅为一纸空文。卷38:建炎四年十月,秦桧自金境南下,以催海州、淮阳军钱粮为名,入小舟,至涟水军界。(719页。)卷50:绍兴元年十有二月,会刘豫使薛安靖守海州,至郡逾年,遂诱杀金人所命巡检使王企中及伪齐之戍守者,率军民以城来归。”(2册,889页。)建炎年号仅四年,后即绍兴,据绍兴元年薛安靖受伪命守海州逾年推算,建炎末海州也已为金有,与《地理志》建炎间入金相合。
((7)上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3建炎四年五月记,李彦先在东海县,侨居海州马士宗执金人檄书招降,彦先执士宗以闻。又同书卷51:绍兴二年正月,升东海县为东海军,时海州复为伪齐所得,乃以葛玥为军使,将薛安靖部曲五百人往守之。(2册,909页。)卷57:绍兴二年八月,范温在莱州福岛五年,以所部二千六百余人泛海至东海军来归。(998页。)《三朝北盟会编?炎兴下帙五十五》:绍兴三年正月,范温以绍兴“二年八月到海州东海县,九月离东海县,十月到青龙镇。”(3册,288页。)
(8)《宋史地理志汇释》。141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1册,702页。《舆地纪胜》卷44《淮南东路》盱眙军招信县。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2册,17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