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cename:
襄陽府 (traditional Chinese)
襄阳府 (simplified Chinese)
Xiangyang Fu (Pinyin)
type:
府 府 fu superior prefecture temporal span: from 1119 to 1272
spatial info:
POINT point N 32.02652 E 112.15870 (geo data source: FROM_FD) data source: CHGIS
source note: 襄阳府(1119年—1272年)治所和界线(钱林书编写)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升襄州置,为京西南路治。(1)治襄阳县,即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城区。领有襄阳、邓城(南宋绍兴时废为镇)、穀城、宜城、中卢(绍兴时省入南漳)、南漳县。(2)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改为襄阳府路治,六年(1136年)又为京西南路治。(3)元至元十年(1273年)升为路。(4)
注:
(1)《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治襄阳府:“本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升为府。(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3页)张家驹《宋代分路考》五《南渡以后之分路》甲《南渡初年十六路》:“当时尚以京西为一路,而以京西南路为名。而京西南路合于荆湖北路,又有京湖路之称,然此不过仅为一种称谓已,与真正之地理区划无关。故当时之十六路曰:两浙东、两浙西、京西南……。”(《禹贡》半月刊,4卷,1期,40页)按:故作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时仍为京西南路治。
(2)《宋史》卷85《地理志一-京西南路》襄阳府:治襄阳县,领有襄阳、邓城(南宋绍兴时废为镇)、穀城、宜城、中卢(绍兴时省入南漳)、南漳六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7册,2113页)据《水经》:沔水“又东过襄阳县北。”(《水经注疏》,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下册,2367页)《读史方舆纪要》卷79《湖广-襄阳府》襄阳县襄阳城:“今府城,相传汉、晋时故址。背负汉水,东北一带,皆缘城为堤。”(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4册,3374页)据牛汉平《明代政区沿革综表-湖广省总表》,襄阳府治襄阳县,即今湖北省襄樊市。(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131页)按:襄阳县当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城区。
(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82《京西南路》:京西南路,“绍兴四年(1134年)改襄阳府路。以襄阳府、随、唐、邓州,信阳军六郡隶。六年(1136年)废襄阳府路,复置京西南路,以襄阳府、唐、邓、随、……九郡隶。”(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3册,2639页)
(4)《元史》卷8《世祖纪》:至元十年(1273年),冬十月“升襄阳府为路”。(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1册,152页)按:当作元至元十年(1273年)升为路。而《元史》卷59《地理志二-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襄阳路:宋为襄阳府。元至元十年,立河南等路行中书省,更襄阳府为散府。“十一年(1274年),改襄阳府为总管府。”(5册,1409页)又[波斯]拉施特《史集》:1235年,窝阔台合罕指派自己的儿子阔出等前往南家思的摩至那。“他们进向[那里],夺取了襄阳府和江陵府。”(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2卷,59、60页)邱树森《元史辞典》谓:元太宗八年(1236年),更襄阳府立襄阳路。十年陷于宋,至元十年复,仍更襄阳府立襄阳路。(山东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124页)与之不同。
襄阳府(1119年——1272年)界:
东界:即襄阳、宜城县东界,相当今襄阳、宜城县东界。襄阳县东界,大部分同今界。宜城县东界,基本同今。(1)
注:
(1)东界,同襄阳路(1273年——1281年)东界:襄阳县东界,耿家集稍北及往南接宜城县东界段,小有不同。宜城县东界,基本同今。
南界:即宜城、中卢、南漳县南界,相当今宜城、南漳县南界。部分同今界,部分不同今界。(1)
注:
(1)南界,同襄阳府(1364年——1475年)南界中之宜城、南漳县南界。部分同今界,部分不同今界。
西界:即南漳、榖城县西界,相当今南漳、榖城县西界。大多同今界,也有相当部分不同今界。(1)
注:
(1)西界,同襄阳府(1476年——1911年)西界中之南漳、榖城县西界。南漳县西界大部不同今界,榖城县西界同今界。
北界:即榖城、邓城(后入襄阳县)、襄阳县北界,相当今榖城、襄阳县北界。榖城县北界,西段同今界,东段大部分不同今界。襄阳县北界,同今界。(1)
注:
(1)北界,同襄阳路(1273年——1281年)北界:榖城县北界,西段同今界,东段大部分不同今界。襄阳县北界,同今界。